理论学习

首页  党群工作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2011第2期

日期:2011-10-11   点击数:86  

 

理论学习参考

2011年第2期)

best365网页版登录党总支编             2011331

●本期学习主题

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资料汇编

   学习参考资料

  1、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梁保华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罗志军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郝平副部长在江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曹卫星副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毛伟明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7、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8、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9、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提纲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目  录

  序 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教育现代化

  ()指导思想

  ()工作方针

  ()战略目标

  第二章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

  ()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章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十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十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十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十四)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第四章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十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十六)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十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十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发展能力

  (二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第五章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一)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平台

  (二十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

  (二十三)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

  (二十四)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

  第六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十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十六)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十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十九)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

  第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三十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三十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十三)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三十四)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三十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第八章 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

  (三十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十七)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三十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四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第九章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四十一)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四十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四十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四十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

  (四十五)拓展教育国际服务

  第十章 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十六)强化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四十七)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四十八)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

  (四十九)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五十)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强省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决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断加强,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公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推动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突出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切实增创人才和智力支撑新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教育现代化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推进,以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着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进公平。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加强早期教育,普及特殊教育,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子女就学扶持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鼓励基层和学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提高质量。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服务社会。坚持“三个面向”,瞄准世界教育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战略目标

  适应“两个率先”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

  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省定优秀标准学校达80%以上,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机制不断健全,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达90%以上。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表一: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8%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以上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以上

5.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

5%以上

6.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

80%以上

7.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年终就业率

70%以上

90%以上

8.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60%以上

9.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90%以上

10.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80%以上

11.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以上

1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2

25.8%

13.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

14.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5.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高于中央核定比例

16.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GDP增长比例

  第二章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差距明显缩小,每个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提高覆盖率。

  强化政府职责。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到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要建成合格园。县级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2020年达90%以上。

  提高保教质量。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管,防止小学化倾向。强化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培训。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与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扩大并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其他地区2015年左右全面达到均衡,区域内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大幅提升。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优化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逐步减少择校现象。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确保义务教育全覆盖。

  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35人、初中每班40人以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建设,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建成现代化标准的学校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0%以上。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每班班额45人以下,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坚持优质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提升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到2015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到2020年,建成100所全国一流的高中。

  坚持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健全助学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校际之间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其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5%以上。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都达到现代化办学标准。

  完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满足流动就业随迁人口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的需求,允许其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或普通高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和规范校车接送范围,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完善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办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高中学生政府奖学金资助比例,2015年平均资助面达到15%

  ()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实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科学开发幼儿园课程。加大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改革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强化基础教育评价监测工作。创新评价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制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评价标准,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反馈、指导和服务功能。健全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和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

  坚持科研兴教。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学科研网络,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及教师培训提高搭建有效平台。

  第三章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十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优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或方向。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面向“两后”(初、高中毕业后)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强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城市与农村合作、南北合作、东西部合作,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以省辖市为单位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布局调整,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办学()点。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到2012年,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专业建设计划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中职专业规范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示范专业点。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强化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实施技工院校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创建工程、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和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所国内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4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5个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和一大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十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完善职业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和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工作的主要指标。支持省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成立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构建开放、多元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创业与就业服务,到2012年,所有职业院校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创新竞赛制度,选拔培养一批技能标兵。遴选40所新兴工业园区职业院校,围绕园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专业设置,依据园区企业岗位要求创新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特殊领域和专业五年制高职发展,支持高级技工教育发展。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完善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

  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发展中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

  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推行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十四)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增强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作用。

  依靠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行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支持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或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健全校企一体办学规范,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义务,形成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订单式委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2012年前,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先行试点,着重围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进行改革创新。遴选100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省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试点学校。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促进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标准融通、教育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衔接。实行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严格就业准入制度,认真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规定。

  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促进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落实。

  第四章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十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关键,以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十六)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支持“985工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力推进“211工程”高校建设,遴选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优势学科群,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多类型重点学科,以及各类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与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建成若干重点学科群。创新学科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推进重点学科与其他教育科研资源集成融合。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加强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到2015年,建设10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优势学科平台,力争江苏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

  (十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建立高校区域合作育人机制,深化合作办学试点,推进教学联合体建设,实行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实施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优质教学资源中心。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高职实训基地。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推进创新实验项目,开展创新技能竞赛,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奖。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认定若干企业为合作培养单位,提升工程教育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省级质量监控,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建立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机制,实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办法,强化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

  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实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海外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创新潜能的考核。积极推进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力度。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到2015年,建设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及孵化基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使每一个有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参与相关就业创业准备活动,并得到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落实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将高校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调整高校设置,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拥有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职院校。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牵引作用,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优化配置沿江沿海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沿江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发展能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自主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相配套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增强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支持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和科研成果。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科研体制,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提高,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高校兼职教授。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二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发挥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的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五章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一)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依托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人们多形式、多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使学习与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

  (二十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学校教育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到2020年,全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其中苏南地区达70%以上。

  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施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选择一批街道、乡镇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试点,全省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全部转为社区教育中心。到2020年,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达60%以上,农村居民达40%以上,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

  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整合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现代农业人才工程。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以老龄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建设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到2015年,形成全覆盖的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建立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

  积极发展社会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健全监管体系,培育社会培训品牌,建设一批省级社会教育品牌机构。

  (二十三)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

  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发挥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建设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省、市、县(市、区)综合性学习网站,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和终身教育资源网上超市,开发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

  建设开放大学。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制度,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完善“国家考试、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自学考试制度,改革自学考试内容,完善自学考试功能,建立科学的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十四)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政府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制定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责任及权利、义务,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终身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创建学习型组织。制订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党政机关带头,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示范,社区为依托,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立公民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实行江苏公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对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转岗择业、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推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

  营造终身教育良好氛围。大力宣传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定期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月及社区终身教育节等群众性宣传学习活动。

  第六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十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文明礼貌、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将德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发挥各门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建设体现时代特征、江苏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倡导志愿者服务并使其制度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大学、中学和中职学生都要有从事志愿者服务或社区服务的经历。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重视心理健康和养成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加强美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十六)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中小学要按规定开设科学、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造就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高校课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20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基础教育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别建成一大批网络课程。

  (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思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实践教学,制定实施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纲要,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效。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经常就近地参加社会实践。全面规划建设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中心,推动校外活动中心延伸到乡镇和社区,到2012年,省辖市要建好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县(市、区)要建好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健全大中专学生见习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提倡名师引领,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高中、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做法,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拔尖人才个性特征,促使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制订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发挥教育督导评估作用,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评估体系和督导公告制度。

  (二十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尊重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保障孩子的休息时间。

  (二十九)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与保障机制,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坚决制止以升学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评估和教育先进县(市、区)、先进学校评比表彰中,对违规办学的实行“一票否决”,并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区域内重大违规办学问题严格问责,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调整社会用人机制,拓展多元化人才成长通道。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完善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强化人才选拔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及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和人才观。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要经常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一律免费开放。

  第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三十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建立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十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格局。合理确定师范生培养规模和结构,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提升新教师的培养质量。完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

  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培训。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健全省、市、县(市、区)教师研修中心和计算机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完善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师培训网络。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培训,2012年前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加强班主任培训。注重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工作。

  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证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健全兼职教师跨校聘用的机制。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到2015年,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分别达78%68%以上;2020年,分别达85%75%以上。

  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全力支持高校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着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强化教学业绩考核,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造就一批协作攻关、勇攀高峰的创新团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教师培养基地。加大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力度,鼓励他们脱颖而出。实施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留学计划,每年资助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提高高校外籍专任教师和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教师比例。实施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支持高校面向世界引进顶尖人才、学术大师,支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选聘400名“江苏特聘教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

  (三十三)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教育教学专家。支持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到2020年,省辖市要有若干名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名家,县(市、区)中小学主要学科至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设立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各级各类教师。设立“江苏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表彰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总结、宣传和推广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理论、实践成果及办学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三十四)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机制。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支持高校进行年薪制改革。完善并落实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从教。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三十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教育部门统一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在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时,统一县镇、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科学核定幼儿园、职业学校、高校、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标准。创新学校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强化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人员要及时分流。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

 表二: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

教师学历比例

2009

2015

2020

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68%

14%

90%

35%

100%

60%

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81%

31%

95%

60%

100%

90%

普通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

70%

0.66%

95%

5%

100%

8%

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4%

12%

20%

职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3%

12%

20%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9%

20%

30%

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73%

95%

100%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31%

50%

85%

  第八章 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

  (三十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职责,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对教育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结构进行宏观管理,切实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责任。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应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建设教育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平台,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发展服务。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与途径。

  健全分级管理机制。省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确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成本分担等基本标准。落实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县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乡镇在参与支持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部省共建、省市共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加强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条块结合,增强高校发展活力和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完善中介机构参与机制。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健全教育中介组织准入、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鼓励认证评价型和人才服务型中介机构发展。教育咨询、教育质量评估等工作逐步交由中介机构办理。

  (三十七)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增强学校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允许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探索让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优秀校长(园长)及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幼儿园),共享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薄弱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支持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支持高中阶段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探索公办高校整体转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特色保教服务。支持民办中小学高标准高质量办学,办出特色。支持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强化内涵质量,形成特色品牌。支持独立学院建设,完善独立学院管理运行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民办高校申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支持各类紧缺性、实用性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政策,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探索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确保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办学。健全民办学校重组和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十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

  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完善章程,依照章程规范管理学校。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高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与共建的模式。设立高校理()事会,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与监督。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董()事会、行政、党委三方成员双向进入机制。督促民办学校规范董()事会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理顺董()事会与校行政的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理顺党组织与决策机构的关系,保证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建立党组织与学校决策机构决策前的协商沟通机制、与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组织在民办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民办学校工会组织建设。

  (三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科学、公平、规范、高效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招考办法,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改革中考内容和招录办法。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考查。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实行多样化录取方式。全面推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注册入学。

  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和招录办法改革。试行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鼓励普通本科院校以统一招生考试为主,根据各自选才要求辅以面试等方式选拔人才。完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把测试评价结果作为不同层次高校的入学资格。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省统考和学校考试办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改革研究生招考办法,强化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并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等录取办法,增加考生选择机会。规范招生加分政策,维护考生权益,促进考试公平。健全学校负责、省教育部门监督的录取体制,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着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加快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有效实施教育督导,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高教管理体制。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作改革和联动发展机制。创新公办高校办学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和效益,支持公办高校之间、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减少高校管理层级,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依据高校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和办学要求,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建立省属高校拨款咨询委员会,实施绩效拨款制度,实行财政拨款与高校绩效评价挂钩。

  第九章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四十一)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提升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公民的国际交往能力和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成教育对外开放先进省份。

  (四十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把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定位,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用外语授课的特色专业。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到2020年,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他院校达3%以上。支持高职院校为海外投资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中等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与师资培训,提高师生外语水平,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提高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中的外语运用能力。

  (四十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引进消化吸收海外先进课程资源。积极创办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支持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实施高层次海外引智计划,引进一批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高水平学者和管理专家。实施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计划,到2020年,职业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力度。

  扩大海外教师培训规模。着力建好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加强海外教师培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强化汉语国际教育、展示江苏教育成就等方面的作用。

  (四十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鼓励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攻读研究生课程,鼓励高职院校及示范高中招收留学生。将我省建成境外人士在中国(内地)学习的重要目标省份。到2020年,在苏学习的留学生达5万人左右,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设立招收留学生的“茉莉花”政府奖学金,制定留学生勤工助学和医疗保险政策。建设一批境外人员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鼓励中小学和幼儿园招收境外人员子女就学。鼓励高校在海外设立留学生校友会。

  (四十五)拓展教育国际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发海外教育市场,支持高水平大学在海外举办分校(校园)或建立海外学习中心,鼓励高校联合举办海外办学园区。发挥江苏教育、文化优势,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建立高校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提高合作成效。

  第十章 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十六)强化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并充分听取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要选配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的人员担任教育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省政府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工作。省教育部门负责本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切实履行责任。市县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本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本地、本校的实施方案,确保落到实处。

  (四十七)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江苏实际,逐步修订或制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督导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将教育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范围。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教育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学校要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对学生实施奖励与处分。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四十八)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确保我省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各级政府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应重点用于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健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各地土地出让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强化教育税费征收管理,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乡镇、街道要增加对学校、幼儿园的投入。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规费减免。确保到2012年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的改造、加固任务。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发展资金投入教育事业,支持企业在学校设立人才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测定办法,合理确定政府、家庭分担比例,适时调整学费(保教费)标准。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建设。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

  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并推行基本支出拨款与专项绩效拨款相结合的财政拨款制度。终身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健全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教育经费分配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统筹城市各类教育发展,省辖市实行对所辖区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鼓励各地探索试行更大范围的免费教育。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和省级财政分配教育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建立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

  (四十九)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督学资格认定、督学责任区和跨责任区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制订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督导标准,丰富和创新督导内容。推进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

  (五十)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在学校工作中,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学校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行学校党代会代表常任制。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竞争性选拔办法,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原则选任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工作,创新研修模式,有计划地选派学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安排学校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学校研修,切实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健全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全面推行学校校务公开,强化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10 年8 月28 )

梁 保 华

  同志们: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作出部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蓝图,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江苏实际,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根据省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一、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92年确立科教兴省战略,2005年作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近5年全省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7.5%,去年达到1100多亿元,全省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省属高校建设债务今年将基本化解,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在广大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有各类职业学校600所,在校职校生达到214万人;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现有高校124所,在校大学生177万人,是全国大学、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2所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11所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每年有上千万人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步,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体系,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孩子不因贫失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5%进入公办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丰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中等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近10年来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20万人、研究生15万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高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半以上出自高校;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在校生占到全省的26%;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全省与21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设立了404个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50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江苏教育的大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两个率先”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主要的问题是:学前教育比较薄弱,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足,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区域、城乡、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促进教育公平需要作出更大努力;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够适应;素质教育水平亟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不够强;虽然近年来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生均经费仅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殷切期望,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还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强省必先强教,实现“两个率先”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决定性意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使教育成为江苏最重要的品牌,教育优势成为江苏最突出的优势。

  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江苏的实际,制定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全省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人力资源强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优先发展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切实做到“三个优先”,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作中,要以“三个落实”保障“三个优先”: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和各类学校都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用中央精神统一全省上下的认识,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战略任务。要切实抓好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主体,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根据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各市县(市、区)和省有关部门都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学校要进一步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主要思路和工作措施。现在各地都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注意加强与规划纲要的衔接,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中。

  三是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要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三个高于”、突出“两个重点”。“三个高于”,就是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两个重点”,就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以增加生均公用经费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3-5年的努力,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为大规模培养培训教师、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邓小平同志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完善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寓德育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二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了解社会。三是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尤其是各地和有关部门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简单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在全社会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二,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一,许多学校的硬件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教育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高等学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转变,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一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高素质人才、多出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要坚持合理定位,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要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作为重要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大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大学本质上就是学科的组合,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江苏大学众多、学科齐全,但一流学科还不多。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一流大学建设,争取到2020年进入“985工程”的高校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今年省财政已安排10亿元优势学科建设资金,今后还将加大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投入。三是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以服务“两个率先”、服务社会为导向,推动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要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大学成为重要的创新基地。

  第三,着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要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公办与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保教质量,力争到2015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要积极提高高中教育普及水平,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要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省所有职业院校都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到2020年全省各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80%,造就一批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人生起点的公平、发展机会的均等。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为重点,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使全社会每个成员不因身份差异受歧视,不因阶层差异受制约,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影响教育公平的最突出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重点在缩小“三个差距”上下功夫: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积极探索实行城乡挂钩帮扶的具体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推进“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对到农村任教的大学生实行学费返还,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提高津贴补贴标准。二是缩小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机制。组织1千所城镇学校与苏北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选派1万名教师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三是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构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的机制。实行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 中。均衡配置教师, 、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育公平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要在提高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同时,认真分析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要健全助学体系。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失学,是教育公平的基本目标。现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部实现免费,重点是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生活费用,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补贴、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目前我省对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实行免费,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二要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等流动就业人员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宿舍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使留守儿童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要切实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特殊学校办学水平,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学,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三要注重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制度保证。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按照机会公平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五、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要切实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

  二是努力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学校的行政化,既表现为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也反映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上。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学校特别是大学应该是集聚最新知识、集聚高层次人才、集聚学术科研活动的场所,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大力支持学校去行政化,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倡导教育家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省已被确定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的先行区。

  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省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的比重已经超过1/4,但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仅为0.3%,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这既是存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潜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最多的省份,目前全省民营企业达到97.3万户,“中国民营企业500家”中江苏有129家,民间资本已相当雄厚,有越来越多的人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兴教。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努力办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民办大中专学校,同时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多的领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四是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江苏的经济外向度、社会开放度都很高,需要大批的国际化人才。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战略举措,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公民的国际交往能力和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更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的对外交流,推动我省高校与境外大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让更多的江苏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国际优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更加积极“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到海外办学,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增加公派留学生数量,扩大各类人才到海外学习培训的规模,大幅度提高江苏各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鼓励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攻读研究生课程,到2020年在苏的留学生达到5万人。

  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坚持人才强教,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继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恪尽职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健全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人员要及时分流。

  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江苏现有教师近80万人,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把加强培训作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全省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留学计划”,选送骨干教师和校长赴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培训,未来10年组织2万名以上骨干教师和校长赴国外进修。认真办好各类师范院校,采取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等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

  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要大力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引进名家名师,实施“江苏特聘教授引进计划”,引进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以高端人才提升办学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要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开发区之间的人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800多人,现有企业院士工作站264个,在站院士270多人、科技人才3000多人。这些高层次人才不仅掌握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具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各级各类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采取聘用、兼职、邀请讲学等多种形式,请他们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四是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崇高职业。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江苏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凝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领导是关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放在全局工作中的优先位置,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更加重视教育,主动关心教育,深入研究教育,努力按教育规律管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

  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江苏历来具有崇文重教传统。北宋的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他每到一处都大力兴学,“创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在任苏州知府期间,主动将自己的地产捐献出来兴办府学,开创了“千年府学”的历史,形成了“苏学天下第一”的盛况。历史在前进,事业在发展,今天江苏的教育已远非昔比,但优良的传统代代相承,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为江苏教育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许多海外的江苏人,如唐仲英、朱恩馀、郑兆财等一批人士,身居异乡、心系故土,捐资助学、造福桑梓,崇高精神风范令人敬佩,应该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投资教育、捐资办学,古今中外都备受尊崇,可以说是惠及子孙、功德无量、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留下的将是永不枯竭、永不磨灭的最宝贵财富。我们要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强化振兴教育、人人有责的共识,大力营造兴教助学、无上光荣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使全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向教育,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事业、人人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催人奋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10 年8 月28 )

罗 志 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省委省政府继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前不久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召开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刚才,保华书记、郝平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保华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全省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郝平副部长的讲话,对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江苏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就组织实施《纲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讲一些意见。

  一、坚持以规划纲要为引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决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对江苏率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率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已进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支撑;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有新期盼,迫切需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确立更高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组织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今后1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意义也非常重大。省委省政府对制定《纲要》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和审议。在《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发动全省各界广泛参与,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力求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纲要》贯彻了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准确把握《纲要》提出的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

  ()面向未来,坚持把率先发展作为战略定位。率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率先。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作为东部发达地区,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提前实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二是引领全省发展的率先。强省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的“两个率先”首先要有教育的率先。为此,《纲要》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比全国多1.5年。可以说,这个目标既体现了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展的定位,又体现了教育优先于我省现代化建设其他事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我们要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的工作定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努力在国际国内竞争和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注重内涵,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提升作出了部署。重点体现在“四个推进”上:一是推进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教育公平充分体现,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建设若干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四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完善。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服务,使学习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

  ()抓住关键,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纲要》突出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为重点,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明确了“改革两大体制、构建两个制度、开展一项探索”的教育改革任务。改革两大体制,就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构建两个制度,就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中等、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开展一项探索,就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纲要》还对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了部署,提出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国际前沿知识、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专家学者,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教育机构赴境外参与国际合作,大力支持各级各类教师到国外培训,努力以教育的开放促进教育的改革,以教育的国际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

  ()强化贡献,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使命。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将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列为教育现代化16项重要指标之一。《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职院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将产学研合作成效纳入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考核内容,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贯彻实施《纲要》是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提出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实施《纲要》,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实施《纲要》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形成推动《纲要》贯彻实施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多年努力,江苏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特别是要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着力消除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是全省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

  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人以德立,国以德兴。与过去相比,当代的学生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个性更鲜明,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健康的人格心理,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要针对时代发展的新变化、青少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在丰富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方法两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丰富德育内容,就是要围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中国道德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既符合德育自身规律,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德育方法,就是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德育要求成人化、德育方法简单化,用引导替代说教,用激励替代号召,使德育更好地引导、关怀、涵养年轻一代,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

  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较多偏重于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重视不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比较缺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学校培养的人才,为什么能得到广泛认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面向社会、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江苏的教育也才能在“两个率先”中更好地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坚持全面发展,完善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而且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任务,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当前,要以完善“三个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素质教育推进机制。一是要尽快完善适应不同年龄特点、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二是要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保证他们有时间接触社会和生活,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改变单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强化人才选拔使用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但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办出更多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充满生机的有特色高水平学校。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自主办学。要围绕解决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按照这个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支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要引导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序竞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了好的教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我们要把师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快完善“三项制度”,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完善培养培训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优秀人才当教师,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具吸引力和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同时,要不断强化教师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二是完善准入退出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使未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尽快达到要求。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要建立正常的退出制度,努力形成能进能出的机制。三是完善激励保障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创新学校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强化绩效考核,设立教学成果奖,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在业务培训、职务职称、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教师,要给予应有的褒奖,使人民教师得到更多的尊重。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江苏历来不乏知名的教育家,教育家办学的传统源远流长。要继承发扬教育家办学的优良传统,认真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大家和教育名家。要放手让教育家按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用民主科学的手段推行教育改革,让有理想的教育家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办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学校。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打破条条框框,为教育家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多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教育发展、加强教育管理、改善教育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以完善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实现这“三个优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三个机制”。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坚持把发展教育摆上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十二五”规划进一步突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体部署,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高规划保障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以有效的组织实施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二是政策引导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注重政策的系统性和配套性,注重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三是考核问责机制。要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建立教育优先发展工作责任制,完善督导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对各项重点任务要跟踪督查、动态监管,切实做到科学评价、严格问责,以有力的监督考核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

  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要求各级政府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根本措施,着力在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要狠抓薄弱环节,扩大优质资源。针对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率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率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力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有条件的可以让优秀校长及其团队管理多所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努力缓解“择校”矛盾。另一方面,要保障特殊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健全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机制,鼓励各地探索试行更大范围的免费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进一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对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要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充分吸纳其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切实做好残疾孩子的受教育工作,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快乐成长。

  要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政府管理教育应该是宏观、间接的管理,而不是微观、直接的管理。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减少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达标、评比活动,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要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健全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全社会兴办教育的良好局面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力弘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办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这些年,我们一直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投入和保障。2009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740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各级政府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最近几年省和各级财政在改善办学条件、化解教育债务方面还安排了大量的专项经费,其中仅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就投入57.5亿元,化解省属高校债务省级投入122亿元。财政性资金投入带动了社会投资,2009年全社会教育投入达到1100多亿元,是2000年的4.3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校区和校舍总面积分别是10年前的3.7倍、3.6倍、3.1倍,有力保障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需要。但是,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各级政府仍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下一步,要认真落实“三个确保”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使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各市县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保证落实到位。在前几年集中财力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勤俭办教育、集约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公办学校的债务负担。建立健全全社会教育投入经费统计办法,完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推行基本支出拨款与专项绩效拨款相结合的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

  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国际教育经验和发展趋势表明,教育事业由政府包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国外许多著名学校都是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2200多所、在校生近200万人,成为社会办学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民办教育如何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如何加强扶持和激励,形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放手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大力宣传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二是要政策扶持。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依法开展民办学校法人登记,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政府要予以表彰。三是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同时,要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

  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理解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切实维护学生、学校、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重视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教育环境。

同志们,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实施的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10 年8 月28 )

教育部副部长 郝 平

  尊敬的梁保华书记、

  尊敬的罗志军省长,

  同志们:

  今天,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未来一段时期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这将是江苏省有关教育工作的一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谋划未来的大会。

  江苏是人文荟萃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为全国创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长期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立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在积极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均衡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战略,推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有力的推进,在全国率先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也日益突显。江苏在教育现代化实施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意义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现代学制建立一百年来,特别是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许多重大理论性问题、政策性问题;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因此,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些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也就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五个必须”始终贯穿于《教育规划纲要》,体现为规划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点任务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从教育国际形势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教育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都在抓紧研究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许多国家纷纷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谋划抢占后危机时代教育科学领域的制高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国际教育竞争的焦点,培养本土杰出人才并吸引国际创新人才,成为各国发展和竞争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选择。各国纷纷出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世界范围内的高端人才争夺日益白热化。为尽快走出危机,并考虑后危机时代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全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各国纷纷加紧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加速推进教育改革。规划和改革也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实现教育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世界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根据中央部署,江苏作为九个先行一步的省份之一,200811月开始启动制定本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不久,江苏省委、省政府就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干部会议,对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江苏省是全国第一个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省份。我相信,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必将开启新一轮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推动江苏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未来10年,是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黄金时期。江苏教育充满希望和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江苏教育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参与实施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实施教育改革试点,有力推动教育发展,真正体现教育事业的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气派。

  一是努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责任,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凝聚共识,创造条件,完善体制机制。江苏教育优先发展有着较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条件,希望江苏在这方面为全国创造更多的经验。

  二是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国家鼓励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近年来,包括江苏在内的许多东部省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取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江苏省提出本地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蓝图,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总体要求、指标体系、阶段目标和工作抓手,并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性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时序目标与进度要求。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省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水平,办成更具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教育,并带动和促进全国的教育现代化。

  三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江苏省的教育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途中,希望江苏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要坚持整体推进,争取重点突破。要做好系统设计,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有序推进。《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选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一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昨天,国务院召开了部署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江苏在加快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要进一步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勇做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者,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全国的教育改革开放起到示范作用。

  四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成绩显著,近年在缩小苏南、苏北教育发展差距,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就业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今后要进一步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推进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江苏要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机制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引导高校找准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出名师,育英才;要着力提高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促进高校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支持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帮助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

祝江苏省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早日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 2010 年8 月29 )

曹 卫 星

  同志们: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分析形势,科学规划未来,提出了“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省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征程。会议开始时,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教育部郝平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讲得非常深刻、非常高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为我们今后做好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思路和举措。会议期间,同志们认真学习讨论领导的重要讲话,研究贯彻《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实际畅谈认识和打算,形成了广泛共识,并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省有关部门、部分市县政府和学校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大会发言,会上还印发了一批书面交流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以及贯彻落实《纲要》的思考与探索,为大家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

  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但立意高、目标明、举措实,开得很成功、很振奋。一是准备充分。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对会议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了明确要求。梁书记、罗省长亲自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直接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提出的目标鼓舞人心,制定的措施切实可行。二是时机关键。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不久,又正值各地各部门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之际,省委省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既及时贯彻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也有利于将中央精神落实到“十二五”规划之中。三是内容丰富。梁书记、罗省长和郝平副部长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切合实际,富有新意,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近两年,修改近30稿,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措施等,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认真学习领会,按照会议部署要求,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努力。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会议精神的贯彻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同志还将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这里,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贯彻落实《纲要》和会议精神,推动全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

  这次会议突出强调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0年我省教育工作的大政方针。领会《纲要》精神,落实会议要求,统一思想行动,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认识。

  首先,要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梁书记、罗省长在讲话中结合我省实际,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必须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教育是民生之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一个人只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才能生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教育是生产力之源,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一个企业和单位只要拥有一批优秀人才,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能不断创新进取和发展壮大。教育是软环境之要,一个地方如果重教兴学、文教昌明,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力资源素质都会得到提高,必定成为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向往之地。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学校的负责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带着感情、带着使命抓好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高素质的人才支撑高水平的发展。

  其次,要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省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这个目标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率先,又是引领我省现代化建设其他事业的率先,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深受鼓舞,深感振奋。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重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卷。这个奋斗目标包含了一系列的指标,要完成这些指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特别是全社会对教育投入增长比例、学生社会对学校满意度、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在我省都是首次提出。这些指标的设定,绝不是拍脑袋空想臆造出来的,而是经过专家组和有关方面科学测算、反复论证的;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强化政府责任的需要、确保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的需要。现在,指标既已确定、目标既已提出,就是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是一定要兑现的。我们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团结拼搏,奋发进取,以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三,要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江苏教育经过大发展、大建设,现在已进入大提升、大增强的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根本扭转;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活力不足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但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总体走在全国前列,但还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离我们期望达到的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老问题,有的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老问题用旧办法不管用,新问题没有现成解决办法,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顺应时代要求,探索解决之道。这次会议特别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以加大投入为政策保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更高水平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锐意进取谋划改革,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努力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尽快缓解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这次会议对未来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任务。我们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战略方针,认真分析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好教育规模与质量、均衡与优质、公平与效率、政府与社会、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着力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在完善教育体系上要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既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评价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省现代教育体系的框架已经建立,但学前教育还相对比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创新发展以及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同时,突出抓一抓教育体系中的几个薄弱环节。一是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入园难、入园贵”的突出问题。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地方政府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办实办好。梁书记、罗省长也非常重视,省政府将在近期出台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落实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特别要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普遍提高保教质量,使“入园难”问题尽快得到缓解。二是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直接结果,是引发了“择校热”、校外补习热等社会热点问题。要通过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等,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强化特色建设、内涵发展,逐步形成比较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惠及更多学生。三是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纲要》明确到2020年我省要建成学习型社会,这就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要进一步规划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社会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需要的教育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真正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在强化内涵建设上要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更加注重提升内涵。加强内涵建设有其过程性和系统性,必须采取长效性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一是积极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职责,探索和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考核督导制度以及相应的教育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学生考评机制及招生制度,引导社会转变成才观念,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二是全面落实提高质量的有效举措。基础教育方面,要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强化教育评价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方面,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切实抓好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有效衔接,努力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方面,要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着力培育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近期,要抓紧启动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三是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专家。突出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四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积极开发多媒体和网络学习课程,创新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模式,开展高水平远程教育。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要多办实事好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步伐,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要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开展示范区创建与辐射,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合理流动制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三个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二是要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奖助学金政策,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确保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残疾少年儿童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要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清理和规范义务教育改制学校,严格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确保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力争在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在推进改革创新上要尽快付诸行动。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难以找到现成答案,必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工程,难度大、要求高,必须审慎推进,稳妥实施,做到心要热、头要冷,既要让人民满意,又要按规律办事。一是系统设计、精心安排。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必须坚持全盘考虑、科学谋划。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二是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坚持从方向明确、群众关心的关键环节抓起,积极探索、稳步改革,力求抓一项成一项,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要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着力推进国家确立的改革试点项目。特别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我们要加强统筹协调,力争政策创新,精心组织实施,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力争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三是开展试点、积累经验。教育的改革创新,应当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探索,基层的创新往往会成为教育制度改革的生长点。要把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结合起来,支持鼓励和精心组织各地各校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勇于实践。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正确对待新探索,及时总结新经验,积极推广成功做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逐步走出一条江苏特色、适度超前的教育发展道路。

  ()在提升服务能力上要真正见到成效。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培养各类人才,也要主动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直接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是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教育应当也必须在服务科学发展上有更大作为。要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谋划,综合考虑现代化建设对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切实把教育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合度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一是要加快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主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行开放教学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依托我省高等教育智力密集的优势,汇聚和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在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开展重点攻关,推进自主创新,创造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着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成效。三是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各类学校科技人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培训活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参与沿江沿海开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行动,切实发挥智囊团和生力军作用,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

  三、凝聚力量,协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贯彻落实《纲要》和这次会议精神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好、整合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一要强化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教育改革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目标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有序推进。为切实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省里将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抓紧制定贯彻《纲要》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具体目标和完成时限,实施目标管理和联动推进。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制定有效措施,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纲要》的具体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完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评机制,跟踪检查、密切沟通,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完善配套政策。《纲要》是一个总纲,主要是明确目标任务、理念思路、工作原则和重要政策举措。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政策支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纲要》的要求,抓紧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细化政策内容,健全政策体系,该完善的要完善,该创新的要创新,该突破的要突破,形成若干专项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配套文件符合实际、发挥作用,提高教育决策部署的执行力。省里在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近期将重点出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方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以及加强学前教育、促进民办教育的实施意见,并适时召开全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会议。

  三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认真制定宣传方案,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集中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宣传中央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宣传《纲要》的基本内容、重点亮点和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兴办教育,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会议精神和《纲要》落到实处,一定要有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要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原则精神,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和工作推动。要把实施《纲要》和制定实施教育“十二五”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纲要》所确定的战略目标。

同志们,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回顾过去,不凡的业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宏伟的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统筹教育改革发展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省发展改革委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梁书记、罗省长的重要讲话要求,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职能,从“规划、改革、投资、资源配置”四个方面,切实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在制定规划中着力强化教育优先地位

  规划是教育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三个优先”的要求,结合编制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把大力发展教育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重点研究。在制定发展战略、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资源配置、谋划重大项目等方面,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纳入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目标,努力扩大并合理配置教育优质资源,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二、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委将配合有关部门,把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统筹考虑、加快推进。突出抓好“三个推进”:一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积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利用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准入资格、规范标准、服务监督等调控手段,推动形成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平竞争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推进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扩大教育领域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境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支持我省高水平大学到海外办学或联合建设境外办学园区,提升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在加大投资中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近年来我委认真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等重要民生领域投资比例大幅增长,目前已达15%以上。“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教育作为投资重点领域之一,扩大有效投入,全面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质量。重点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安排各类教育投资,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同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面。二是强化重大教育工程实施。抓紧制定专项建设规划,尽快把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高等教育“211工程”等重大教育工程项目落到实处。在安排计划时,注意把好“三道关”,即规划的论证关、项目的选择关、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关。在安排投资上,把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放在首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强化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健全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在项目立项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从严掌握建设标准,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在项目竣工后,及时开展项目稽查和绩效评估,主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在统筹资源配置中有效促进教育服务社会

  我委将发挥综合部门作用,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做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主要体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走集约集聚发展之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两个率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三个结构”,支持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学科,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工程实验室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需求的高端人才、创新人才、专门人才的持续增长。三是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推进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批重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基地;协助选聘新兴产业领域优秀企业家到高校兼职,协调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动万名研究生、万名高技能人才、千名博士后、百名院士进入企业创新创业,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创新产学研合作形式,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是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省财政厅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梁保华书记和罗志军省长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重点,全省财政部门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财政部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着力支持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一简要汇报。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多年来,财政部门认真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据统计,2009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740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年均增长17.9%,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3个百分点,教育成为我省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一是全面落实教育法定增长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认真做到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的超收收入分配都体现法定增长要求,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二是优先安排教育支出。各级财政将继续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教育倾斜,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三是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按照财政部安排,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加大统筹相关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力度,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事业,促进全社会教育投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第二,突出保障重点,着力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债务、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扶困助学体系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高水平基础上的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全省财政部门将把推动教育公平作为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攻方向,把财政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困难家庭学生倾斜,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保障力度。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拨款标准,支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培训以及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等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加大经济薄弱地区教育补助力度。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机制,省财政加大对苏北等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加大奖补力度,鼓励各地切实推动校安工程建设。三是完善政府主导的扶困助学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高中阶段政府助学金、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和资助比例,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增加财政投入,更好地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残疾儿童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第三,注重机制引导,积极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财政部门将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积极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力度。探索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支持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和教学实验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高校特色办学、重点发展;完善高校债务化解和风险控制机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二是大幅度增加师资建设投入。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面向海内外引进高校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等项目,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三是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政策。落实中职助学金和涉农等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与加大投入同等重要。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将与其他有关部门一起,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资金规范、便捷、高效使用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新理念,加强对财政教育经费全过程监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注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加大对教育支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改进教育经费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总之,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贡献。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省教育厅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谋划未来十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的重要讲话,从江苏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适应人口规模和事业发展布局要求,科学制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形成城镇和乡村幼儿教育机构全面覆盖的格局,基本满足适龄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使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加强学校建设和教育科研,做到高中学校布局科学、规模适度、班额合理、特色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公平程度。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的原则,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健全助学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和辍学。

  二、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着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并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吸收企业等用人单位参加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三、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继续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实施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使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同类竞争、争创一流。

  四、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探索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从教。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和“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计划,促进教育教学专家和教育家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健全教师管理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健全教师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实行正常退出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轮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建立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试行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改革研究生招考制度,完善特殊人才选拔机制。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六、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教育国际化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计划,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提高学生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能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积极创办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实施高层次海外引智计划,努力形成江苏教育的比较优势。打造江苏教育国际品牌。加强与境外教育组织联系,构建交流与合作平台,打造“学在江苏”品牌,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实施“茉莉花政府奖学金”,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江苏高校留学,扩大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省《规划纲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提纲

(20109)

  今年7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今年828日至29日,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作重要讲话,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到会讲话,曹卫星副省长作了总结讲话。82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的重要任务,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必将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率先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 认真学习领会、深入, 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会议和纲要的精神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措施推动全省教育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江苏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贯彻落实省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活动。本次宣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宣讲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特别是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宣讲省教育规划纲要制订情况及省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基本精神、总体战略、重点任务、改革创新举措及保障措施等。本次宣讲由省教育厅各位厅领导和副巡视员分别负责一个地级市的宣讲任务。今天着重宣讲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二是纲要制定中的一些主要特点;三是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四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五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六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七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过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之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会议之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次会议之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次会议颁布并启动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可以说,每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有一个带有历史性的纲要性的文件出台,推动了30年来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992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2005年,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上次会议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进入了关键的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丰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面对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全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两个率先”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

  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召开这次会议、印发省教育规划纲要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一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知识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并且把它作为抢占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江苏作为沿海经济、文化发达省份,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及早谋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的殷切期望,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全省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强省必先强教,实现“两个率先”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的现代化推进全省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这也迫切需要对未来10年教育进行整体战略规划。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充分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谋划教育的未来改革与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江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不断加强,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公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方法还比较陈旧;第二是教育结构和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或者不尽合理;第三是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校的办学活力不足;第四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印发省教育规划纲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主要特点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主要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规划纲要研究和制定的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订工作,省委书记梁保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纲要编制工作给予指示;罗志军省长亲自担任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要求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全省智慧,努力制订出一份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教育厅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深入调研,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去年8月份,罗省长亲临教育厅视察指导《纲要》研制工作,明确要求教育厅将研究制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江苏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规划纲要作为重中之重抓好。今年5月中旬,罗志军省长专题听取汇报,对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罗省长还三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界代表对纲要的意见和建议。何权、曹卫星副省长、徐南平省长助理也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纲要制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727日、28日,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送审稿。审议会到省委省政府印发教育规划纲要期间,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曹卫星副省长等许多领导同志对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对于开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坚持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为教育规划纲要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在规划纲要研究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纲要起草的全过程,通过制订规划纲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教育、支持教育,使制订规划纲要的过程成为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推动发展的过程。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动员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大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倾听民声,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用“四个广泛”来概括:一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期间,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市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市县教育局长和高校负责同志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及社会各方面专家、教育系统的老干部、老同志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修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省教育厅以世界发达国家处于我省现阶段人圴GDP时的教育状况和以后的发展情况作深入的比较研究,同时选择了苏州、南通、盐城作为先行市和重点调研点,深入到近90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纲要研制过程中,先后邀请近2000名各界代表参加座谈,发出近10万份问卷进行调查。三是广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2009年初,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发文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和各高等学校对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开展了“谋划江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建言献策”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1492篇。722日到28日,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意见和建议320多条。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实属罕见。四是广泛比较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在与我省现阶段人均GDP相当时的教育现状和以后发展状况,为我们制定的规划纲要到2020的教育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纲要较好地体现了“五个结合”:一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二是把立足省情与借鉴省内外有益的经验相结合;三是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四是把听取教育系统的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相结合;五是把充分讨论和凝聚共识相结合。

  三是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规划纲要在研制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注重体现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省委关于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部署。概括起来把握了“七个坚持”: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省情实际,深刻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校际、城乡差别大的现实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国家规划纲要和省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文本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好地对接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又回应了全省人民群众的关切;既符合省情实际,又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发展的趋势;既有长远战略谋划,又部署了近期的任务;既有理论上的创新成果,又有扎实的政策举措,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指导我省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优先发展的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的文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为我省规划纲要谋划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思路,符合江苏省情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规律。

  三、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基本精神集中在梁保华书记和罗志军省长讲话当中。具体来讲,推进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切实抓紧抓好。第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梁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第二是要落实发展规划。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家和省规划纲要,抓好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另一方面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规划纲要与正在制定的“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第三是要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努力做到“三个高于”,确保“两个重点”,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第一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二是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转变,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高素质人才、多出创新人才。大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以一流的学科建设促进一流大学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要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服务“两个率先”、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第三,要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要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发展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三是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为重点,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确保人人享有教育的机会,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思路是,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要着力推进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重点在缩小“三个差距”上下功夫。二是健全助学体系。重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生活费用,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加大资助力度,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行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三是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完善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上学的政策,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正常教育,努力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四是要注重教育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是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推进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是要努力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第三要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投资、捐资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更高水平“引进来”,大力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海外智力;要更加积极“走出去”,大幅度提高我省各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五是必须大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第一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着力提高队伍办学治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第三要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大力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引进名家名师,实施“江苏特聘教授引进计划”,以高端人才提升办学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增强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开发区之间合作培养人才。第四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梁书记、罗省长在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些要求始终贯穿于规划纲要的文本当中,在规划纲要中表述为24字工作方针,即“育人为本、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24字方针和书记、省长讲话中的基本要求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四、我省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

  省教育规划纲要,除了序言之外,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组成,共1050条。总体战略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总纲,系统地阐述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指导思想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是是阐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工作方针24个字,就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战略目标就是: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是研制规划纲要的重要前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重要体现。建成学习型社会是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纲要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分为五个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动的体制机制;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具体的指标规划纲要文本用两个附表列出来了,一个是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还有一个是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指标,具体指标在两张表里都有体现。

  五、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省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五项发展任务,这五项任务就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育新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是继续强调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教育的三大重点或三个主要领域。第二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了终身学习平台、终身学习网络构建、开发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等内容,构建起涵盖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三是特别强调素质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的薄弱环节,并且列专章予以规划和强调。

  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五个方面:一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重点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公平程度。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三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四是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普遍建立学习型组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五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合力。

  在这里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学前教育问题。当前,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少,师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全社会关注度最高,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政府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投入,规范管理。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并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上提出要强化政府职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扶持民办幼儿园,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工作重点上提出要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

  第二、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规划纲要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列出专章,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责任。纲要提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完善学校考核标准的办法,科学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考成绩和升学率,坚决制止以升学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纲要提出要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机制,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第三、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前一段时间,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了“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教育系统同志们的沉思。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改革社会的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改进教育评价制度。纲要专门列了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条目,鼓励和支持一些学校探索和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争取突破。

  第四、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这是当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在个别地区这个问题特别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等。规划纲要提出了远近结合的思路,近期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扩大并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远期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这些措施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比较认可,希望从政府的角度,尽快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在高中教育阶段,要进一步优化高中布局,做到规模适度,坚持普通高中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第五、关于弱势群体就学问题。这也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问题,它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必然产生且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涉及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少年群体。规划纲要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一是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加强特殊学校建设,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要完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允许其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或普通高考。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就学需求,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第六、关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问题。国际社会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本世纪初,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6%,世界平均水平是25%,我们国家24.2%,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我省提出了60%的目标。“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2009年达40%。由于我省人口运行骤升骤降的波动特点,自20082009年我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岁至22)渡过高峰后,“十二五”期间适龄人口将快速下降,2015年预计为450万人左右,2020年预计为350万人左右。考虑生源急聚下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各类高等教育招生的实际,2015年,我省各类高等教育学生预计为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2020年各类高等教育学生预计共2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关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规划纲要在战略目标中明确,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其中包括“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立交桥”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升学就业交接互通的教育架构。建设“立交桥”是教育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根本要求。就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逐步探索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乃至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省开通对口招生试点,满足了部分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意,已为社会各行业培养输送了15万多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受到了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2011年,我省将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试点,并逐步健全完善注册入学制度,扩大注册入学范围和规模。同时,继续完善对口招生制度和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为更多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打通路径。

  六、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设计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五项重点改革任务:第一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第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第三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第四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社会监督。第五是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突破制约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第六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我省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这里有五个问题说明一下:

  第一、关于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是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律管教育,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一要改进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切实减少对学校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二要健全分级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责任。省政府统筹规划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三要完善中介机构参与机制。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健全教育中介组织准入、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第二、关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积极探索盈利性与非盈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在政策上要进一步依法落实非盈利性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制定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推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出资和捐资兴办教育,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办非盈利性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保证金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办学。鼓励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强化内涵质量,形成特色品牌。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三、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这一问题议论比较多,看法也不尽一致。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这么几条:一是要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且不断完善。二是要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学校内部要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四是高等学校要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五是高校应该面向社会,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高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与共建的模式。设立高校理()事会,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关于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社会关注度高、敏感度高。现行高考制度人才选拨标准相对单一、学生应考负担过重、高校的自主权不够,另外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有招生规范、公平等方面的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一是要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试行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二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把测试评价结果作为不同层次高校的入学资格。三是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省统考和学校考试办法,进一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四是探索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随着我省人口变化,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上应该是越来越富余,探索实行注册入学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五是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等录取办法,增加考生选择机会。六是规范各类招生加分政策,维护考生利益,促进教育公平。

  七、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的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专业)领军人才。二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法制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综合综合治理。三是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的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同时要加强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四是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问责制度。五是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六是强化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市县党委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本地、本校的实施方案,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此,有三个问题再作点说明:

  第一、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在讲话中都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梁书记和罗省长的讲话对广大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加强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下一步要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培训;要以“双师型”的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教育教学专家。规划纲要提出如下措施:一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科学核定并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二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地位和待遇,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对长期在农村任教教师实施倾斜政策,对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四是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制。

  第二、关于增加教育投入。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规划纲要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就是中央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梁保华书记讲话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省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做到“三个高于”、突出“两个重点”。“三个高于”,就是确保财政教育增长支出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两个重点”,就是大幅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通过3-5年的努力,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大规模培养培训教师,大力度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省规划纲要中没有以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考核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因为这一指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投入水平的指标,适合国家(地区)间比较。以“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为依据,这一指标有利于比较科学地考核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对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譬如苏南地区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但财政总支出也比较大。苏中和苏北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小,但财政总支出也比较小。通过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可以客观地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科学考核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第三、关于目标任务分工和改革试点。这次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了远近结合,既有十年的发展长期目标,又注重了近期政策和措施,努力使群众看得见、得实惠、有信心。所以规划纲要围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目标任务分解书。另外,还将根据国家安排、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一批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要抓落实,要实实在在地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省政府将成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和论证,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校也要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同志们,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掀开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率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Baidu
sogou